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新媒体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创新路径探析

来源:电脑与信息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存在的一种艺术表现,不仅是文化的继承和当代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标志着城市身份的标识。相较于以往传统的公共艺术,新媒体带领下的公共艺术以独特的交互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存在的一种艺术表现,不仅是文化的继承和当代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标志着城市身份的标识。相较于以往传统的公共艺术,新媒体带领下的公共艺术以独特的交互方式呈现,成为现阶段的热潮,带给欣赏者和公众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感,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在以上条件下,笔者对新媒体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和具体应用的艺术作品展开分析,以此探究公共艺术在新媒体中的特征和创新路径。

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当中,以壁画景观、雕塑景观、装置景观的表现形式来呈现。从根本上说,公共艺术的公共方式所依赖的并不是艺术的风格、样式,而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

新媒体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传递信息。新媒体在技术上的使用是数字化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高度的互动性[1]。新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很多, 包括录像、互动装置、虚拟现实、电脑动画、数字特效、数字音乐等。在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新媒体公共艺术能发挥作用,普及公共艺术,优化生存状态,唤起民族文化的记忆。

一、新媒体公共艺术的发展变化

(一)实现普及公共艺术文化和民族文化

公共艺术借助新媒体平台,衍生出了相应的服务和信息传播。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微信公众平台有两种公众号,一种是订阅号,以传播信息为主,它的推送信息模式和明确的落点达到率,使得公众无论什么时候打开微信都可以看到消息,以及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都能够达到很好的传播效率;另一种是服务号,通过VR实景,让你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公共艺术,并且身临其境,与此同时,当你走到公共艺术前,这些服务号会推送相应的介绍和它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新媒体的出现使其注入了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媒体作为人类感知世界的中介和通道,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从以往人类五感的延伸,逐步到“人体的延伸”,一步步更加接近自然和本源[2],继而能更好地探索民族文化。例如,公共光影艺术——杭州G20峰会期间的钱江新城灯光秀,配有音乐,自然山水,建筑人文,呈现出一幅具有“中国气派,江南韵味”的画面。

(二)实现了公共情感的交互

一方面,设计者与公众的沟通交互性。网络可以同时接纳人们对媒体的参与和交流,传播方式由传统的单向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交流。公众不再是单一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可以主动地进行搜索、推送、评论、发布、回复信息。公众的角色也从单一的受者角色转变为产消合一的“媒体”[3]。通过公众与设计者全过程的情感交互,进而达到情感的认同,从而奠定艺术品的“群众基础”,搭建了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另一方面,公众与公共艺术的体验交互。新媒体技术打破了艺术品与公众的距离,如声光影像的表达形式营造了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官刺激,公众可以参与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相比于以往被动地去解读,更能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新技术在公共艺术的运用中愈来愈广泛,给新媒体公共艺术的自我展示和创新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4]。

2018年,创意工作室Varvara&Mar的交互装置艺术作品“wishing well”。人们可以向许愿池扔一枚硬币,随机运用新媒体技术将愿望化作蝴蝶,落到手中,最后和其它蝴蝶飞入数字墙。这个艺术体现了视觉表现的延续,鼓励公众梦想,为公众提供了神奇的体验,收集所有人的愿望,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所有人营造了积极的社交情感语境。

(三)实现公共艺术多样化

一方面,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多媒体技术被广泛挖掘,应用于公共艺术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艺术界的关注和认可。而公共艺术的表现也不只拘泥于雕塑、壁画等。多媒体互动装置的原理是通过声音、光、电讯,以及信息等多种媒介去释放信息, 在公共空间中形成一定的视觉动感,从而达到一种互动[5]。媒体融合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为传播语态亲民化、互联网化、生活化;技术的多元化,如AR虚拟技术,增加了体验感;内容的表现可视化;影像画面、声音、字母、特效等多方面结合,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也多元化。例如,在深圳北站STATION数字动态艺术雕塑、可爱的动物、壮丽的风光,抽象的艺术都可以在I-station上呈现多样色彩和动感的影像。

文章来源:《电脑与信息技术》 网址: http://www.dnyxxjs.cn/qikandaodu/2021/0222/940.html



上一篇: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何与中专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
下一篇:王强铭记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电脑与信息技术投稿 | 电脑与信息技术编辑部| 电脑与信息技术版面费 | 电脑与信息技术论文发表 | 电脑与信息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电脑与信息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