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融入智慧城市的“120”智慧急救体系研究(4)

来源:电脑与信息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陈敏,刘宁.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方向及热点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8):601-603. [2]项高悦,曾智,沈永健.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现状及

[1]陈敏,刘宁.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方向及热点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8):601-603.

[2]项高悦,曾智,沈永健.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24):2998-3000.

[3]杨颖,朱君茹,袁媛,等.医疗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5(3):298-303.

[4]周敬梅,曹敏,涂智辉,等.助力智慧城市的宜昌智慧急救模式的应用与研究[J].医学信息,2019(6):27-28.

[5]谭伟良,杨齐英,周振祥,等.苏州智慧急救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9(6):347-349.

[6]邱扬.智慧医疗平台设计和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11):16-19.

[7]沈甦.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医药,2016(15):54-56,60.

[8]谢明,梁红璇,张亮.建立“互联网+”智慧院前急救模式的探讨[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8(1):1-3.

0 引言我国近年来大力开展应用模式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据《2015—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报告前瞻》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已有300多个地级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其中上百个数字城市已建成并且在交通、政务、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1-2]。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智慧急救是智慧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2012年北京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纤网络、4G网络等先进的通信信息技术,与运营商共同打造了一个覆盖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车辆和接诊医院的全方位立体化急救医疗信息协同平台系统[3];2017年,天津市投入运行全智能急救模式,无缝衔接智慧急救与医院绿色生命通道,为抢救危重症患者节省大量时间。常州市(以下简称我市)医疗急救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主要围绕日常急危重症急救转运任务进行不断探索与发展,集近端、远端和云端为一体的“120调度指挥系统”,统一受理、指挥与响应本区域内“120”呼救事件,并且在市城区二、三级医院急诊室建设急救病人信息预先告知系统和救护车上的三方语音通话技术功能。2016年起投入使用规范化急救电子病历系统,并对所有救护车车辆安装“4G车载监控”设备。2017年,“120微急救”微信公众平台开通启用,市民实现“一键急救报警”。1 “120”智慧急救体系建设应用现状分析目前江苏省所有市级急救中心(包括我市)信息化系统建设主要围绕日常急危重症患者实现基础的救治工作,但是超负荷运作难以满足院前急救高质量发展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需求 基本情况江苏省市级急救中心均统一指挥本区域内救护车完成日常院前急救任务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均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均存在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全省急救模式尚未统一:南京、扬州为混合型;苏州为指挥型;无锡、连云港及我市为相对独立型。我市急救中心直属分站数量与总数占比均为全省第一,导致在急救人员、车辆配备等某些方面虽处于全省前列,但资金不足的压力却尤为严重,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急救人员配备和急救车保有情况如图1—2所示 通信调度及信息化建设图1 域均人员配备、每万人均人员配备情况图2 域均车辆保有、每万人均车辆配备情况江苏省整体(包括我市)仅具备相应的基本设施,相对完善的是无锡市、南京市及扬州市。江苏省急救中心均具有集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通信、卫星定位为一体的“120调度指挥系统”,统一受理、指挥与调度本区域内“120”呼救事件;无锡市调度系统功能最为完善,我市在呼救电话的定位、地址与呼救人信息等方面的功能尚未实现;目前只有苏州与无锡使用现代化、智能化分级调度系统(MPDS)。江苏省总体的上年信息化建设投入与项目合同期外年均信息化维保费用投入占总财政投入比例均非常低,导致在医疗救治、内部管理及急救服务等方面信息化程度都不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方面,江苏省急救中心除南京与“122”、其他城市均与“110”建立联动机制;并均与省卫健委应急指挥中心、市应急指挥中心联网,与本市卫健委云视讯视频会议系统联通;但均未接入智慧城市系统、城市居民健康数据信息系统、调度指挥系统,且不包含智能决策系?急救服务能力与急救服务运行情况2019年度江苏省急救服务能力调研表中,尽管常州市年度救治单元均行驶总里程数最少,但年度均出车总次数与均有效急救次数都在江苏省前列。而常州市年度调度人员均有效受理呼救电话数位于中等水平,该数据与调度人员数量、信息化建设水平及救治单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使用MPDS的无锡市与苏州市,这一数据的表现有着明显的优势。依据急救服务运行现有的关于急救响应时间、急救救治能力及急救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值,调研表中显示,我市急救中心的综合服务水平,与相对独立型急救模式、综合急救服务运行情况综合排名第一的无锡市急救中心对比,仍相差甚远。此外,中心异地新建的项目被列入我市“十三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拟建项目占地30亩,建筑面积为2万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20”急救中心大楼、现代化调度应急指挥中心、隔离用房与消洗中心等,为中心信息化发展及保障市民日常急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 “120”智慧急救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智慧城市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融合应用,也是以一种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城市社会和谐发展。智慧急救是智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智慧城市也是新兴产物,在设计中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机制仍然不完善,且由于受政府条块化管理模式的影响和制约,部门之间垂直条块化管理,横向部门缺乏联动,造成了信息孤岛及重复建设现象。目前,由于智慧急救体系建设中政府投入和保障力度不足,缺乏长期发展规划与稳定持续建设的制度、政策及举措,导致智慧急救的信息化项目与经费短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严重滞后,智能应用开发不足,系统功能不完善,数据平台建设不足,有效利用率较低,暂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我市公共应急服务需求,限制了我市急救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平台与我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平台及政府其他相关平台尚未融合,院前急救信息无法实现与卫生数据、政府应急救援数据共享;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落后,缺乏突发公共事件现代化的应急辅助决策与指挥系统、储备及保障管理系统;用于实现日常急救的“120”急救调度指挥系统更新不及时。3 融入智慧城市的“120”智慧急救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120”智慧急救体系需集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与医疗急救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利用模块化单独建设的方式,并与智慧城市的其他模块实现数据的交互和融通,支撑医疗事业发展,并轨智慧城市的建设 创新智慧急救建设与发展机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与管理,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分工;二是逐步推进各职能相近或相互联络较多的部门进行融合,理顺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急救的管理与服务职能[4];三是围绕“120”智慧急救体系进行试点示范,建立与其他公共服务资源(如智慧医疗、交通、通讯等)的信息共享机制及管理规范;四是依据国家、城市和医疗行业整体战略步骤,在基础建设、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积极拓展智慧急救领域的应用,为“120”智慧急救体系的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和法律环?“120”急救体系模型设计图3为我市急救中心此次建设立足于急救运转与急救管理的顶层架构设计,紧跟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脚步,充分考虑到调度、车行、救治三大核心环节,在各个节点中穿插部署信息化工具。调度方面,通过GIS的改造,缩短了派单时间,通过融合集群与传统语音通信,提升了内外勤人员的沟通效率。车行方面,将逐步引入智慧城市交通领域建设成果,通过交通视频监控、交通流量监测、交通导航诱导等信息工具加快车行。救治方面:在急救体系内开发的电子病历体系、监护传输体系可实现入院的绿色通道;在急救体系外部,对接了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病人急救前的伤情预判以提升急救现场及入院救治的效率。我市急救中心信息化建设成果促成了在急救三大核心环节中节约出大量黄金时间,可确保快速送达的同时又兼顾了高效救治。此外,还新建了急救资源数据库及管理系统,促成了核心数据聚集并按需生成各类统计与分析报表,使急救管理所需一目了然,而长时间累计的数据又可提供我市政务大数据中心未来的挖掘基础。图3 融入智慧城市的“120”急救体系模型3.1.2 急救体系模型设计信息化全流程信息化全流程建设主要包括智能调度,即在传统的GIS地图上加载智能测距、优先筛选等交互操作功能,在调度员输入呼救地址后,GIS地图自动框选至所在地点方圆5 km范围,同时在地图上弹出空闲车辆、特色医院,调度员点击图标即完成派单调度,进而避免了烦琐的查找流程,加快派车的速度和准确度。我市智慧急救计划引入了智慧城市中的交通监控视频,可于急救调度指挥室大屏实时播放。新一代信息化通信手段是急救运转的核心组件,加快急救效率必然需要提升通讯沟通效率。急救通讯目前主要以传统手机通讯为主,在中心程控交换机上新增一条数字中继线,外勤工作人员通过拨打该中继的特服号码后二次拨号给呼救用户,呼救用户手机显示统一特服号码,全程语音通信实时录音。同时也可以通过“120微急救”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沟通,加强外勤与病人和病人家属之间的沟通,并兼顾急救管理。现场救治数字化指导是我市急救信息化建设引进的监护数据传输系统中的一部分,同时在全市9家重点接诊医院安装部署了信息告知软件。病人上车接上监护仪后,病人的医疗生命体征即自动传输至接诊医院急诊室,急诊室当班医生可通过显示屏查看急救车内的病人体征数据,对有需要提前安排的病患提前进行医治准备。我市智慧急救规划后续将这类数据发送至急诊医生的工作手机上实现点对点的预告流程,以提前准备而更加高效。“120”数据中心的建设,旨在提升急救运转流程各个环节的急救效率。为了让整个急救业务形成闭环,提升急救管理效率,急救中心参考国家颁布的电子病历标准设计开发了急救电子病历及基于急救电子病历的急救资源管理系统。在众多急救数据产生并记录后,急救中心设计了基于以上数据的资源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打造基于实时数据的急救方 完善智慧急救体系内涵建设3.2.1 加快市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融合市民健康信息平台应由卫生健康专网连接逐步统一转接到政府外网,全面提升网络连接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统一平台功能,统一数据接口,统一监管服务,探索基于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构建患者主导的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应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安全流动和授权访问[5]。实现包括院前急救在内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综合管理等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遵循《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动态调整更新卫生信息标准,提升健康医疗数据质量,强化平台数据治理能力,提升平台数据资源管理水平 推进院前急救信息化水平提质增效推进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结构化建设,构建基于电子病历的业务协同、数据共享、集成高效的急救信息平台和运营数据中心,实现与医院、区域健康信息平台有效对接,支持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交互,开展临床路径和病种等管理,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6]。进一步规范建立急救患者电子健康档案,为管理人员提供业务数据,实现动态管理、辅助决策,为社会提供健康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加强院前急救健康云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5G网络的优势,示范引领5G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场景,探索建立院前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急救医疗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行业监管水平。通过5G移动终端,实现“点对点”的院前院内远程医疗信息传输、实时医学指导服务。加强急救站点设置智能车场、专用设备、高值耗材、医疗废弃物等重点监管物体感知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智能化水平 创新建立传染病症候群和异常事件综合监测系统基于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协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时归集传染病监测预警数据,掌握目标症候群消长趋势,及时分析症候群相关传染病异常流行特征,对局部暴发疫情及时发出预警;对异常急救事件进行动态监测,开展空间及资源分析与汇总、初步综合研判、模拟预测,确定事件预警级别[7-8]。采用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对历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库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自动生成包括事件统计查询、对照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等各种报表和统计图形,辅助指导决策与指挥,为例如新冠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处置提供技术支持,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发现、预警和响应能?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市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公共卫生应急资源数据库,将院前急救与疾控、卫生监督、血站等公共卫生单位与医疗、卫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应急响应和高效指挥决策与医疗保障。4 结语构建部署于智慧城市的“120”智慧急救系统是政务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坚持以“以人为本”为理念,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高效的优质资源共享,体现卫生服务公平,提升日常急危重症急救医疗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的能力,促进我市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急救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大局下,创新推进智慧急救体系的构建,建立以急救信息系统为支撑和核心,以GIS系统、卫星定位系统为辅助,建成以5G通信为主、计算机信息化处理、动态与静态调度结合、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于一体的现代化应急救治体系。参考文献[1]陈敏,刘宁.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方向及热点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8):601-603.[2]项高悦,曾智,沈永健.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24):2998-3000.[3]杨颖,朱君茹,袁媛,等.医疗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5(3):298-303.[4]周敬梅,曹敏,涂智辉,等.助力智慧城市的宜昌智慧急救模式的应用与研究[J].医学信息,2019(6):27-28.[5]谭伟良,杨齐英,周振祥,等.苏州智慧急救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9(6):347-349.[6]邱扬.智慧医疗平台设计和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11):16-19.[7]沈甦.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医药,2016(15):54-56,60.[8]谢明,梁红璇,张亮.建立“互联网+”智慧院前急救模式的探讨[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8(1):1-3.

文章来源:《电脑与信息技术》 网址: http://www.dnyxxjs.cn/qikandaodu/2021/0215/931.html



上一篇:构建混合式教学平台建设医学心理学精品资源共
下一篇:基于“互联网+”模式下智慧健康管理平台建设实

电脑与信息技术投稿 | 电脑与信息技术编辑部| 电脑与信息技术版面费 | 电脑与信息技术论文发表 | 电脑与信息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电脑与信息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