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构建大数据视阈下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机制(4)

来源:电脑与信息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设立人才评价救济措施。“无救济则无权利”,完备的救济措施可以作为科学严密的评价程序的必要条件。通过设立评价申诉子系统[3],有利于保障

(3)设立人才评价救济措施。“无救济则无权利”,完备的救济措施可以作为科学严密的评价程序的必要条件。通过设立评价申诉子系统[3],有利于保障被评价者享有请求救济的基本权利,一定程度上避免评价主体因理解偏颇等主观因素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可对评价行为产生制约功效。同时,赋予评价对象一定的话语权,对评价中不准确或存在争议的地方提出异议,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纠正人才评价机制不公正之可能。

3.4 不断完善评价体制机制

(1)完善人才评价法律法规建设。人才评价机制设置的优劣,小则涉及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大则影响国家人才输送。目前,国内尚缺少有关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未曾制定法定或权威的评价标准制度。因此,需要从制度与规范层面明确评价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问题,加强人才评价制度的法治力度。同时,为防范大数据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个人隐私权侵害问题,可以通过整合现行法律法规,制定隐私保护单行法的方式[15],保障人才管理中的个人信息安全。

(2)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开放共享和一体化平台。依托信息化平台将人才资源信息、人才开发管理、人才政策等信息予以整合汇总,以学科类型、人才层次等为基础实施数据分类开放共享,为人才评价大数据分析提供基础性条件,进而逐步建立人才评价管理系统,包括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成果信息和统计查询等功能,确保人才信息的实时统计和分析挖掘[16],以此提高社会科学人才评价的有效性。

4 结语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应置于信息化的背景下,努力探求大数据与社会科学人才评价的深度契合关系。眼下,可以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客观化的评价标准、公正化的评价程序以及完善人才法律法规、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开放共享和一体化平台等措施,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机制的总体框架。

此外,笔者虽然洞悉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在理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但缺少对实践运行中可能存在不足的分析,尚未达到完全除弊之效。因此,本研究只是抛砖引玉,未来的人才评价机制研究可以更多地从实践分析视角出发,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提出进一步的改革思路。

[1]萧鸣政,唐秀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如何评价——基于长江学者成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行政论坛,2018(5):106–116.

[2]董博.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9.

[3]杨月坤.创新型科技人才多元评价系统的构建与实施[J].经济论坛,2018(11):91–95.

[4]萧鸣政,陈新明.中国人才评价制度发展70 年分析[J].行政论坛,2019(4):22–27.

[5]周晓新,全立云.新时代国有企业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J].中国人事科学,2018(3):56–65.

[6]吴卫星.支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教师发展[J].重庆与世界,2016(7):32.

[7]詹建红.程序性救济的制度模式及改造[J].中国法学,2015(2):194.

[8]朱扬勇,熊贇.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科学家培养[J].大数据,2016(5):106–112.

[9]朱剑.大数据么于学术评价:机遇抑或陷阱?——兼论学术评价的“分裂”[J].中国靑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4):66–78.

[10]马力.大数据环境下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创新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6:68.

[11]萧鸣政,唐秀锋.中国人才评价应用大数据的现状与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7(11):7.

[12]罗旭.大数据时代,如何评价人才——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N].光明日报,2014–05–17(11).

[13]姬养洲,郑俐.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分析与思考[J].中国人事科学,2018(5):78.

[14]汪静媛.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社科人才评价体系评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3):69.

[15]王泽群.大数据环境下隐私保护的行政立法研究[J].行政论坛,2016(4):86.

[16]周晓新,全立云.新时代国有企业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J].中国人事科学.2018(3):65.

文章来源:《电脑与信息技术》 网址: http://www.dnyxxjs.cn/qikandaodu/2021/0620/1525.html



上一篇:网络时代下统计工作面临的新机遇与对策
下一篇: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安全性研究

电脑与信息技术投稿 | 电脑与信息技术编辑部| 电脑与信息技术版面费 | 电脑与信息技术论文发表 | 电脑与信息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电脑与信息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